“我与人民医院共成长”之二张源:投身医疗队赴基层 甘当生命的守护者
党委办公室|2018-04-10 11:22:00
张源,硕士研究生,重庆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重庆市医学会心脏心电生理和起搏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赴德国威腾marien医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多地进修学习,拥有14年临床工作经验。
对口支援云阳:时刻准备着,哪儿需要便赶赴哪儿
2017年6月,初夏的阳光沐浴着这座山城,清风徐来,万物正兴。对于重庆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的张源来说,这个初夏便是自己的另一个天地。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医疗政策,加强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重庆市人民医院特此成立对口支援小组,2017年6月,张源被派驻云阳县人民医院对口支援,从接受任务开始,这份沉甸甸的担子便重重压在了他的肩上,但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疗工作者,当时的张源却并没有感到太大的压力。
如今回想起刚接受任务时的心态,张源坦然地告诉大渝网健康频道:“接受这份任务时,心里并没有特别不一样的感觉,从业以来便深知医疗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救死扶伤的职责,时刻准备着,该出发便出发。”
在他看来,到云阳县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其实是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技术去帮助更多病人的机会;穿上白大褂,拿起手术刀,病人眼里对生命的渴望便是自己起程的动力。
张源是一个对待工作十分严谨负责的人,自从接受任务开始,他便忙着收集各种资料,及时跟云阳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梅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具体规划和安排。此外,张源还积极向以往到云阳县人民医院对口支援的医生咨询,听听“前辈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做完一系列准备工作后,即将起程的张源心里也算有了奔赴云阳的底气。
张源等基层对口支援医生在云阳县人民医院
患者静脉先天异常 他勇敢做出抉择
现实和理想总是相悖甚远,尽管在来云阳前做足了准备,但刚进入对口支援工作中的张源还是遇到了许多难题。
以前在重庆市人民医院时,医院关于心内科的设备比较先进完善,而云阳县人民医院的设备相对较缺乏,老化的设备给手术大大提高了难度,操作起来也更加复杂;而且接触的病种更具多元化,除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等,还要接触慢性支气管炎、肝硬化等其他系统疾病。
对于张源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对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如何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如何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优势?这一系列问题,曾一度让张源陷入困境,那时的张源反复思考,认真揣摩。
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张源还是找到了突破口,为了更好地让大家了解疾病、掌握治疗方法,张源定期会开展一些偏向于临床的专题讲座,总结案例,和其他医生交流探讨遇到的问题。
“曾经我们在查房过程中就遇到一个反复发作的心悸心慌患者,在他们以往的诊疗过程中,对于室性早搏是进行药物治疗;我当时查房后发现他们对室性早搏的治疗方式比较局限,而且对室性早搏的判断缺乏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于是张源便做了一个PPT专题,对室性早搏诊断的危险分层、治疗方式等进行了一次系统性讲解,这样更有利于大家以后处理这类患情。
面对艰苦的条件,张源充分发挥自己曾在德国威腾marien医院心脏介入中心进修所学习的专业技术,用技术弥补设备缺失,用责任心对待遇到的每一个患者。
2018年2月,一名55岁的男性患者因反复晕厥住进了云阳县人民医院,随即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情十分严重,需要立即安置心脏起搏器。
当时张源接手后马上准备进行手术,可当手术正在进行时,他突然发现该患者的静脉存在先天性异常,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叫做“永存左上腔”,在这种情况下安置起搏器的风险是比较大的,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电极脱位等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如果从右侧安置起搏器,虽然风险较少,但肯定会影响到今后患者的右手正常劳动。
55岁,正值中壮年,对于一个干重活的男人来说,右手便是一个家庭的支撑和希望。
“我们将从左侧安置的风险和困难详细地告知了患者及其家属,通过沟通,患者还是希望从左侧安置,不能影响右手劳动养家。”
面对这样的情况,张源绞尽脑汁地寻找克服办法,一边是先天性异常,一边是家庭的希望,那时的张源不禁直冒冷汗。最后通过长达3小时的手术,张源还是成功地完成了从左侧安置起搏器的手术,走出手术室时,看着病人家属担忧的目光,他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和重担。
有人曾说:一个人活着总要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在张源看来,来到云阳县人民医院对口支援,用所学的医疗专业技术去让更多人看到生命的希望,那种快乐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懂得。
救死扶伤,和当地病人从医患关系到亲密挚友
现如今,张源来到云阳县人民医院已有10个月之久,从当初的不熟悉到现在的得心应手,从陌生的环境到习惯成自然,张源说这是一个过程,一个逐渐适应、逐渐成长的过程。
“接触了这么多病人以后,也有很多病人会定期回访,大家也就渐渐地从医患关系变成了朋友。”
“曾经有一名急性腹痛患者,身体状况比较差,患者十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隔三差五便回来咨询病况,后来我们还成为了好朋友,有空经常一起聊聊天,摆摆龙门阵。”当谈到曾经的治疗过的病人时,张源侃侃而谈地向大渝网健康频道讲述了自己和其中一位病人的故事。
女儿:“爸爸,你能回家吃一次饭吗?”
1980年出生的张源,年轻俊朗的外表让人第一眼感觉还是个大小伙子,但其实他已经是一个11岁女孩的父亲了,女儿今年刚刚上五年级。
众所周知,在医疗行业无论是医生还是医护人员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忙于工作而少有时间陪伴家人。
“从2015年开始,我先是赴德国学习,后来又到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修,现在对口支援云阳县人民医院,这几年里在家的时间可能不超过三分之一,陪伴女儿的时间更少,平时对女儿学习生活中的帮助就更谈不上了。”谈到陪伴家人,张源脸上满是愧歉。
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心头肉,可是张源却很少有时间去陪伴女儿成长,平日里远在云阳,回一趟家至少得花4个小时,每天只能通过微信视频和女儿聊聊天。
2017年寒假,张源接到通知要赶回重庆市人民医院做手术,女儿听说后赶紧给爸爸打电话,小声地说:“爸爸,你下动车了能不能回家吃个饭呀,我想见你了。”
当时的张源还在动车上,听到女儿接近乞求的声音,他的心瞬间被触动了。“那一刻有感动,但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难受。”
医者仁心,那一份慈悲之心给予了万千大众希望,可却唯独少了自己的家人。
关于未来:不忘初心,用责任对待每一名患者
年少的张源十分钦慕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德行,所以选择了报考医学院。直到现在,他也从未曾后悔过当初的选择,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至于值不值得,答案自在人心。
“医者就应该尽全力去挽救病人,竭尽所能把病人的痛苦降到最小。”
曾经一位老师的话时时萦绕在张源耳边,不断鼓励张源做好一名医者,鞭策着他用那份慈悲之心去对待每一名患者。
再过两个月,张源就要结束在云阳县人民医院的对口支援工作了,关于未来,他坦言仍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哪里需要支援便立马奔赴哪里。
不忘初心,用责任对待每一名患者。这就是张源,一个时刻准备着的生命守护者。(本文采写:许宏 ,实习生 王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