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市人民医院共成长”之五 龙邦媛:她心中有N个小计划

党委办公室|2018-05-08 10:33:00


龙邦媛是重庆市人民医院中山院区的一名放射科医生。如果不是两年前医院的那次“改革”,龙邦媛可能还被放射工作如何成为临床的“高清望远镜”这一新要求而一筹莫展。如今,经过在伦敦大学学院医院旗下的国立神经病学 和神经外科医院的访问学习,她对神经影像学的量化诊断和基础科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说,医院有大计划,她心中有小计划。




践行做进步最快最大的承诺


2004年7月,初出校园的龙邦媛来到曾经的重庆市中山医院放射科,开始翻开工作篇章的第一页。“当年的我脸上是充满胶原的,脑子是懵懂的,内心是忐忑的,精神面貌是朝气蓬勃的。”龙邦媛笑着说。


结束了在放射科3个月的试用期后,龙邦媛和主任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也是她许下的一个承诺:“我或许不是基础最好的,我的技术能力也许也不是最强的,但我知道我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我会争取做进步最快最大的。”14年来,她一直努力地践行自己的这个承诺。


尽管放射科诊断组的工作往往都在幕后,和患者直接接触的机会不多,但从她进入科室的第一天开始,老前辈们就不厌其烦的领着她下病房追问和查阅患者病史,教她基本的临床查体技巧,教她如何和临床实现快速有效沟通,这样的经历赋予了她对病患更多的同情心。


那些小小的,比普通孩子发育差的带着苍白或紫红脸色,却有着银河般闪亮眼神的先心孩子;那些颤巍巍,掉光头发,被病痛折磨多年的老人;那些正值壮年,尚有老人需要赡养,还有幼儿需要养育确罹患恶性肿瘤的家中顶梁柱……每每看到这些真实地记录了他们身体变化的图像,她就很无奈于能提供的帮助是多么有限。


曾几何时,“尽最大的努力,和临床通力合作,以最快的效率及极高的诊断符合率来给予他们帮助,”变成了她的口头禅,甚至开始在她的各种教学工作中把她的这种想法,向她的学生传达。




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


“随着医院从以外科为主走向多学科建设和融合;从纯临床型医院转向集临床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复合型医院;从仅有骨科及心胸两个市级重点学科,走向拥有国家级重点临床专科,十数个市级重点学科/专科的市级综合性医院领头羊……我的胶原蛋白在无可挽留的逝去,同时,懵懂的大脑开始变得充实,忐忑的内心开始走向坚定,精神上朝气依旧,面貌上稳健渐生。”龙邦媛说,在那一方医学影像PACS系统终端的小小天地里,在医院各项业务竞赛的赛场里,在多年青年医师报告会的会场上,在重医大和科室的教学室里,和这片她爱着并为之奋斗着的土地共同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龙邦媛说,她很幸运,从进入医院开始,科室两位主任就手把手毫无保留地向她传授理论知识、学习经验和工作窍门,督促不断进行专业学习,为她这些年专业技能的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学零经验到成为优秀理论课教师、优秀教学秘书,帮助科室获得优秀教研室和教学工作改革先进集体,是医院给予她的养分灌溉她的成长;医院和科室经常组织的科研类讲座和培训,也逐渐在她这个科研零基础的人内心植入火花,从参与科内课题到成为课题主研,虽然步子很小,但她希望能越走越远;从演讲、文娱表演、读书报告、科内外室内外讲座、辅助组织各项科室评优评先检查……


每一次任务在当时或许只是不眠之夜和汗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次次经验的积累让她不断发现,这些年的历练给予她的是逐渐的成熟、自信和各方面技能的成长。


学习让她得到全方位洗礼


2016年3月,原重庆市中山医院和重庆第三人民医院合并成立重庆市人民医院,使得原两家医院的三个院区形成了优势互补,也对临床医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放射科而言,不再是拍拍片子供医生作为诊断参考,而是需要充当医生的高清望远镜,成为为患者提供“精准医疗”服务中的关键基础环节。


重庆市人民医院成立之初,推出了“海外百人计划”,通过层层选拔,龙邦媛成功入选第一批外派学习人员名单,来到伦敦大学学院医院旗下这所神经影像学全球排名第三医疗机构进行学习深造。


“在这里,无论是该院放射中心所有员工在工作中体现出的专注、精细、踏实,还是医者和患者之间建立的相互信任、尊重和长久的友谊,都让我非常感动。”说到这次学习,龙邦媛感触颇多,“每一个医者都保持尽可能为患者提供帮助信念的同时,对每一个愿意为人类健康事业提供帮助的患者抱有感恩之心;对自己所做的哪怕是最基础的临床工作事无巨细做好记录,以为未来可能向临床研究提供宝贵依据。”


龙邦媛还说,这里放射科的地位要远高于国内,因为几乎所有住院病例的诊疗方案,都是通过多学科会诊MDT来进行,临床一线科室、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共同制定诊疗方案,而国内大多只有疑难病例和重点病例可能会使用MDT的形式制定诊疗方案,也就是说放射科在诊疗功能上得到了提升。


目前中国放射科医生的工作量很大,很多三甲医院放射科每一个医生每天需要完成上百份报告,能花在每一份报告上的时间有限。但这里的放射科医生,每天人均工作量平均在十几份报告左右,每一个病例都是从初次检查到最近的一次检查通篇仔细阅读,包括每一次患者的检查申请单都经过很仔细的阅读,除开时间限制外,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让她非常钦佩。


“学习尚未结束,但从我来到这里的第一天起,就由衷地感谢医院给予我的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得到一次从技术能力到专业精神全方位洗礼的机会。”龙邦媛说,新医院的成立,自己是最先受益的那一批人,从技术能力到专业精神,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成长。


详细制定回国后的发展规划


如今,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正在加紧建设,根据规划,明年将建成投入使用。龙邦媛期待这历史性的一刻早点到来:新院区搬迁后,医院各项硬软实力都将大幅提升,老百姓看病也将更方便。而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不断积累,更全面地掌握放射新技术。


“之前我一直为放射工作如何成为临床的高清望远镜和电子显微镜而困扰,而这次学习,让我有了一些计划。”龙邦媛说,目前神经系统临床应用最多的影像检查是CT、MRI,特别是MRI。而市人民医院神经中心平台已经搭建,她已与蔡志友主任取得联系,约定回院后,就神经中心各亚专业病例的个体化检查流程、检查项目、扫描序列进行细化和优化,提高检查精度,尽量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多和准确的信息,在结合精准的临床定位和评估评分系统,进行深化合作。


除此,她还给自己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在回国后两年内发表关于神经影像学的SCI论文至少一篇;实现影像学定性诊断向定性与定量结合诊断的过渡;两年内争取通过博士生全国考试……


“医院在快速发展,而我们也需要跟上时代的节拍,随时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龙邦媛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