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轰炸遇难同胞,当年的汪护士看你们来了

中山院区 信息科|2010-06-07 00:00:00

 “69年前翻着你们的遗体,我无力回天;今天,我带着50后到90后的护士后生来看望你们。同胞们,安息吧!”2010年6月4日下午4:20分,中山医院退休护士长汪声闻来到“6·5”大隧道惨案遗址,向这在次惨案中遇难的同胞敬献花篮。这位90高龄的老人是当年参与“6·5”大隧道惨案救护工作的惟一幸存者。


   六代护士同悼死难同胞


   汪声闻,山东济南人。1940年毕业于南京中央高级护士专科学校,后在歌乐山中央医院内科、重庆市卫生局等单位担任护士长。解放后,任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外科医院(现中山医院)心外科任护士长,1990年从市卫生局医政处退休。1941年6月5日,较场口“6·5”大隧道惨案发生后,她奉命参与了救助。

   是日,中山医院举行一次特别的党、团支部活动——全院从50后至90后的五代护士代表,到较场口“6·5”大隧道惨案遗址,悼念死难同胞,听汪声闻讲述当年参与救助的亲身经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你们五代护士,加上我就是六代护士。我们来凭吊死难同胞,目的在于激励我们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汪声闻指着遗址参观接待室墙上的历史照片,对年轻的护士们说:“在日本侵略者对重庆长达六年半的疲劳轰炸中,我们早上出门,就不知道下午回去还有没有家;父母亲看着孩子走出家门,只要听到防空警报一响,孩子还能不能平安回家,这都不是一个定数。你们看图片上这些横尸街头的同胞,此前他们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啊!”



   敬献花篮寄托哀思


   汪声闻当天正赶上高血压发病, 高压超过185,低压超过90。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改变前去悼念大轰炸死难同胞的行程。吃了降压药,便在医院年轻护士的搀扶下来到现场。他们把花篮摆放在接待室墙上死难同胞最多的一幅历史照片前。“69年前翻着你们的遗体,我无力回天;今天,我带着50后到90后的护士后生来看望你们。同胞们,安息吧!”汪声闻毕恭毕敬地整理好花篮上的挽联,一边落泪一边小声地对着照片上的死难同胞喃喃自语。


  “当年的惨景不堪回眸,那时因为我们国家贫穷落后,受侵略者的铁蹄蹂躏。明天,就是较场口大隧道惨案69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悼念死难同胞,就是要告诉他们,中华民族终于挺直了脊梁,日益强大的新中国再不受外侵略者的凌辱。同时,孩子们,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要牢记使命,珍爱和平。”汪声闻说。


   以亲历者名义留言作证


   简短的悼念仪式结束后,汪声闻坐下来在接待室的留言簿上庄重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我是重庆大轰炸的幸存者,在1941年6月5日的大隧道惨案中,我参加了救护中作。死的人太多了,那悲惨的日子,我永生难忘。希望年轻的同志们要珍爱和平,不忘国耻。汪声闻 90岁。2010年6月4日。”


   她的这一段文字刚刚停笔,就听到噼噼啪啪的照相机快门声,现场的游客争相拍下这段文字。来自河北的吕先生说:“他来重庆多次,但是第一次来到‘6·5’大隧道惨案的遗址,听了汪奶奶的一番讲述,我心灵受到了震撼,也受到了教育。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汪声闻说,她已是90高龄的人了,到这里来一次少一次。但是,只要能够行走,每年她都想来看看这些死难同胞。今天在这里留言,是以一个亲历者的名义作证。

  【新闻纵深】

“周边店铺都关门了,因为店主全遇难了”


   战争早已远去,记忆却永远地定格于她的脑海深处。90岁的护士汪声闻,是参与“6·5”大隧道惨案救护惟一健在的医护人员。2010年6月4日,在接受记者访谈时说:“在遗体中寻找15小时无一生还。看见成堆的遇难者遗体,作为医护工作者,我曾因无力回天而极度绝望!”


  1936年,16岁的汪声闻考入南京中央高级护士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歌乐山中央医院,担任内科护士长。1941年,汪声闻被调到卫生局担任公共卫生护士长,她的工作与广大市民的卫生护理联系在了一起。就在这一年,汪声闻目睹了人生中最悲惨的事。


   尸体堆中寻找幸存者


  “6月5日早上,空袭警报响了。我套上十字袖章就从南纪门宿舍向七星岗的卫生局跑去。”汪声闻气喘嘘嘘地从南纪门爬过弯弯曲曲的石阶来到设在金汤街平民医院二楼的卫生局。正在此时,天空中又出现了飞机。无奈中汪声闻又躲了一次防空洞。中午两点多钟,卫生局长打着手电冲进防空洞大喊:“所有医护人员,全部出来编队!”


   防空警报尚未解除。汪声闻和其他同志走出防空洞,就听见从较场口方向传来一种绝望的哭叫声,人很多。“有医生吗?”“救—命—啊”撕肝裂肺叫喊声告诉他们:大隧道出大事了!


   汪声闻和另外一男一女两个护士冲向较场口隧道防空洞。三个人背着简易的救护箱,顺着山城蜿蜒的台阶心急如焚地一路小跑。“走到十八梯,我们就无法再向前进了,死人太多,已经挡住了去路。”汪声闻说。


  从大隧道中拖出的尸体已经摆满了十八梯。这些人都因在隧道中躲避日机轰炸而窒息死亡。大量的尸体从防空洞里被拖出来,被层层叠叠堆放起来。汪声闻回忆说:“死者因为缺氧,身上出现很多紫疳。一些人生前明显痛苦地挣扎过,衣服和身体都被抓烂了,皮肤上起了很多水泡。还有人手与手连在一起,分都分不开。”


  “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看见死人是常有的事。但一次看见这么多尸体,真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恐怖。这些躺在地上的人我一个都没救活,这是一生中我经历的最悲惨的事。”69年后,谈起这段往事汪声闻依然不寒而栗。


  那天,汪声闻和同事从6月5日下午3点一直寻找到6月6日凌晨5点,长达15个小时的救护搜救,他们没有找到一个生还的同胞。


   守在江边发消毒药水


  “大隧道惨案发生的第二天,较场口、磁器街周围的店铺都没有开门。这些店铺的主人全死在防空洞里。”汪声闻回忆说,整个重庆的棺材都用完了,很多死人就被草绳绑在一起塞进同一口棺材。一车车的尸体被运往江边掩埋。


   6月天热又涨水,腐滥的尸体暴露出来污染了江河。汪声闻说:“常年在江边挑水喝的市民,大多得了伤寒、痢疾和肠炎。有的全家病重,敲门都没人应。”


   担负公共卫生职责的汪声闻和其他医务人员一起被派遣到长江边上,打着伞蹲守。当挑水人从身边经过,他们就撒一把漂白粉到水桶中,叮嘱人们要用明矾沉淀水质并烧开了再喝。


   汪声闻的家境原本很幸福,爷爷是山东省一家银行行长,父亲在国民政府行政院工作,家庭富足。但日本入侵,给汪家带来了毁灭性打击。“济南惨案发生时,带我的小保姆被当街侮辱。我弟弟惨死于日机轰炸,家破人亡,四处逃难……这些都是日本鬼子干的,他们比瘟疫还可恶!”


   曾一度想放弃医护工作


  “大隧道惨案差一点改变了我的人生。作为医护人员,我不能救活一个伤员。”汪声闻说:“日本鬼子长年疲劳轰炸,使工商业、农业难以为继。人们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精神极度紧张,体质极差,一不小心就生病。街上到处是中草药铺,家家都有药罐罐,社会已民不聊生!”


  四十年代的明星苏秀文,曾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饰演王丽珍。抗战爆发后,苏秀文与陈天国、秦怡、阮裴等演艺界名人流落巴县(今巴南)苦竹坝。明星们栖身的中华剧艺社,成为旧时“粉丝”向往之地。


  汪声闻也不例外。“中华剧艺社的导演应云卫是我父亲的朋友。那时,他正准备为话剧《太太万岁》招募演员。1941年夏,我请了30天事假,带了整整一个月工资45元,兴冲冲跑到苦竹坝。我的算盘是,如果做得成明星,就不当护士了。”


  但事实却让她泄气。“明星和百姓一样,吃是掺沙米,甚至连下饭的咸菜都没有。这和我想象中的风光日子完全两样。”汪对明星的艳羡变成了同情,把身上的钱全掏出来给他们改善生活。


  “原本很漂亮的苏秀文,被虱子叮咬后得了斑疹伤寒,发高烧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