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朵花儿这样红

中山院区 信息科|2013-03-28 00:00:00


它的新生,那么不起眼,但仅仅用了2年时间,它就成为“全国青年文明号”示范单位;它的成长,有那么多的惊叹和惊喜,首届全国十大医德楷模之一的顾顺华在这里用自己的生命之光书写着医德大爱,重庆市第一个呼吸疾病医患联谊组织——“哮喘之家”在这里诞生;它的激情绽放,带给千万呼吸疾病患者健康、希望、关怀……
  它就是重庆市中山医院呼吸内科。
  风雨兼程20年,在医院领导、三代科室领军人物以及科室所有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它如花儿一样经历了新生、萌芽、成长,到如今的激情怒放。如今,它红得不骄不躁,红得沉稳踏实,绽放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让千万呼吸病患者畅快呼吸。

新生篇:
只有16个人的小科室
  1993年4月,重庆市外科医院(现重庆市中山医院)呼吸内科成立了。
  这个科室创立之初是那么不起眼,人员由16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青年人组成。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顾顺华担纲这个新生科室的主任。当时,医院在外科领域的各项技术均处于西南甚至全国领先,这也就意味着,这个新生的科室成立就面临“百废待举”,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的艰苦局面。顾顺华心里着急啊!
  当时的重庆市外科医院(现重庆市中山医院)院长何德沛语重心长地对顾顺华说:“医院现在已经开始朝着‘大专科,小综合’的思路做大做强,完善专科医疗体系,建设重庆乃至西南最大的心肺中心已迫在眉睫,为此,我把创建呼吸内科的重任交给你,希望不要辜负重托,迅速把这个新兴的科室建立起来,使我院专科医疗服务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我希望你放手去做,医院会全力支持你的。”
  听了院长一席话,顾顺华心里的疑虑变成了奋发拼搏的动力。于是,科室成立不久,借着重庆市卫生系统创建“青年文明号”的活动,顾顺华带领全科人员奏响了前进的号角。
  科室订出了“青年文明号”优质服务公约,人人订出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个人计划,只要是对病人有好处的,大家争着干、抢着干、互相配合着干。原党委书记夏德荣回忆当年的创建过程,说到:“顾顺华同志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当时的团委书记李萍跟科室人员一道,大家信心很足,气势很高。”
  当时,一位年满90岁的老太太住进了呼吸内科,由于病情严重,身边也无家属照料,加之年岁大、对治疗没信心,老人对治疗极不配合,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科室医护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制定治疗护理计划,派专人陪她聊天,为她洗头、洗衣、喂饭、擦澡……
  老人康复出院时,流着泪拉着护士长杜朝贵的手说:“在这几天里,我得到了你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能这么快出院,多亏了你们这群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白衣天使!”

萌芽篇
“好医生”顾顺华和一个科室的成长
  现任院长杨庆军上任后,对呼吸内科的发展建设也十分重视,他多次在全院中干会上推介顾顺华的人性化管理和舍得奉献的精神。他号召全院中干要向顾主任学习。原重庆市中山医院党委书记杨开华说:“顾顺华是我最佩服的党员中层干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他大半时间都泡在医院里,每天来得最早,也几乎走得最晚。”现任业务副院长轩若亮在回忆顾顺华同志在非典期间的表现也称他为“中山医院的钟南山”。
  在顾顺华忙碌的身影背后,是呼吸内科从小到大,很多医疗技术和设备从无到有的萌芽期。
  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在抢救治疗呼吸衰竭、休克型肺炎、多器官功能衰竭、难治性肺结核、良恶性循环性胸腔积液等呼吸系统疾病形成了较大影响力;在治疗各种类型的肺部感染、支气管内膜疾病、哮喘等方面在西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顾顺华带领科室团队下社区200多次,走入社区和家庭预防、治疗哮喘,并在2002年成立重庆市首个“哮喘之家”。
  截至2007年初,呼吸内科收治呼吸系统各种疑难病症已达到8000余例,其中抢救呼吸系统危重病人1000多例,抢救成功率达98%以上,并被团中央、卫生部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
  然而,在科室发展逐步走上轨道的时候,2007年4月,顾顺华意外地被查出患有肝癌中期,惟一的治疗途径就是等待肝源进行肝移植手术。噩耗传来,无论医院医护人员还是曾经被顾顺华诊治的患者都扼腕叹息。重庆哮喘之家300多名患者联名发出“在全国寻找肝源、拯救人民的好医生”的信息,希望挽救“好医生”顾顺华。
  而在治疗期间,除了做介入治疗的时间,顾顺华没有一天离开过自己的岗位。医院领导担心他身体吃不消让他回家休息,他还是坚持每天上午上班,周末也不例外。顾顺华说:“躺在病床上等肝源是等,在工作中等还是等,后者还会为患者多解除些痛苦。作为医生,我的生命应终结在治病救人的岗位上。”
  2008年6月,在和肝癌抗争了一年零两个月之后,顾顺华病情突然加重,临危前,他在纸上写下了他的牵挂:“呼吸内科的几位年轻医生可以挑大梁了,医院要大胆启用;哮喘病的管理比治疗更重要,‘哮喘之家’一定要继续办好;夏含芳老人的病情很不稳定,住院医生一定要多留心……”这是一位百姓的好医生最后仍无法放下的牵挂。
  该科科室副主任胡静红肿着双眼回忆说,当时惊闻顾顺华去世的消息,医院很多人都哭了。她说:“顾主任临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科室人才的培养和病人。这样的情怀让我们所有人敬佩。”

成长篇
让前进的脚步更响亮
  顾主任走了,接过沉甸甸的重担的人就是当时的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陈昌碧。陈昌碧主任说:“从顾主任手里接过这个担子,我不能有一丝懈怠。于是,在当年科室宣传中,我提出:‘呼吸内科,我们一直在前进!’以此激励自己和科室工作人员。”
  当时,由顾顺华主任创立的“重庆哮喘之家”已发展到了300多人。陈昌碧主任感到医患交流的重要性,又深入了解到,不光哮喘病患者有巨大的医患交流和健康教育需求,很多慢性的呼吸病患者其实对多疾病防治也缺乏必要的知识和信息,却没有交流的平台和场所。于是,陈昌碧主任又成立“呼吸病友之家”,旨在为更多呼吸疾病患者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在和患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呼吸内科成了众多呼吸病患者心目的“家”,而众多医护人员也成了患者口中的“亲人”,病人即使在康复出院后,很多都和医护人员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顾顺华生前诊疗过的老人夏含芳是个老病号。他患有慢支炎、肺气肿和心衰,病情反复,全科的医护人员都特别关心他的病情变化。一天早上,夏含芳老人觉得不舒服,就给陈昌碧主任打电话。陈昌碧一听老人呼吸不对劲,症状描述有点严重,立即和科室的护士长一起到老人家中,为老人做治疗,当天下午,因为不放心老人,陈昌碧主任又陪着老人到医院做检查并办理住院。
  在陈昌碧主任的带领下,呼吸内科在业界的口碑越来越好。

怒放篇
向行业尖端再出发
  2012年,呼吸内科年住院病人超过1300人次,年门诊病人超过5000人次,“哮喘之家”的病友人数达1500多人。
  在经历了初期的新生、萌芽,以及之后的大力发展,呼吸内科如同花儿一样怒放,红得更加灿烂,红得更加耀眼。
  重庆市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黄勇说:“自2010年接手呼吸内科主任的工作,在前辈打下的深厚基础上,没有时间给我们在功劳簿面前喘息的机会。呼吸内科各项医疗技术更新发展得太快,不紧跟步伐,就逃脱不了落后的命运。”
  于是,在黄勇主任的带领下,科室以“强化基础、细化服务、特色创新”为目标,致力于打造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呼吸内科领先品牌。
  黄勇主任介绍,这两年,科室引进了大量新技术、新疗法。科室拥有目前最先进的肺功能检测仪,使得肺气肿、肺间质疾病等疾病的诊断更精确、更便捷。科室的介入肺脏病学一直走在重庆市的前列,成功地开展了支气管镜代胸腔镜诊治胸膜疾病、球囊扩张治疗气道狭窄、内科肺减容治疗重度肺气肿、支气管动脉栓塞与支气管腔内球囊封堵治疗大咯血、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结合栓塞治疗晚期肺癌等多项新技术。
  在医疗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科室还大力进行人员的学习、培训和交流。科室多名医生被派往欧洲进行进修和培训,还不定期开展同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该科目前拥有医疗系列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人;科室人员中,拥有博士2人,硕士4人,形成既有学术权威带队,又有后继新秀力量接棒的人才阶梯构成。
  对于未来的科室发展,黄勇主任说,科室将来想做的、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将来以“哮喘之家”为基础,科室将大力推广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规范化治疗;科室将建立专门的呼吸康复室,为呼吸病患者提供更好、更专业的康复指导;科室还要大力提高科室呼吸危重症的救治水平,并逐步建立以呼吸科为基础的内科ICU。
  黄勇主任说:“有很多想法现在实现还有很多困难,但是回顾呼吸内科走过的这20年,很多不可能的任务完成了,很多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这主要是靠科室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创新和所有患者对我们的信赖实现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