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发展,塑造创优新常态—重庆市人民医院举办首届护理科技创新大赛
三院院区护理部|2018-03-21 08:40:00
为落实十九大报告对创新精神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科研创新意识,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逐步塑造护理工作的新常态——优质、高效、创新,3月14日下午,重庆市人民医院隆重举办首届护理科技创新大赛。重庆市人民医院院长杨庆军等院领导亲临赛场指导工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兄弟医院莅临观赛。
响应号召 领导重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报告中多次提到科技,强调创新。创新是发展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作方式的过程,创新服务意识水平的高低是体现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在认真落实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重庆市人民医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海外培养百人计划” 、“512人才工程”等形式积极打造高端人才品牌。为搭建良好的护理科研创新交流平台,护理部组织成立护理科研小组,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此次护理科技创新大赛正是紧跟步伐,为全院护士营造一个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和科技创新平台。
积极筹备 意义深远
本次大赛,经过广泛宣传发动、征集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实施展示等过程,全院共88 个科技创新项目参加初赛。通过层层选拔,最终有15项科技创新发明脱颖而出,进入此次决赛。
自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以来,各护理单元纷纷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秉承确保患者安全、提升服务品质的宗旨,对现有工作环境、工作流程、物品管理等进行技术创新、方法改良、流程优化。不仅解决了临床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同时也让医院护理科研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从而逐步塑造护理工作的新常态——优质、高效、创新。
各显神通 创意实用
大赛开场,杨庆军院长致开幕词,他鼓励我院护理队伍积极搭建护理“科技创新平台”,提高医院科技化水平,进一步推动护理领域科技创新,让更多护士有机会展示和分享护理创新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思路,力争用科学的护理手段为病人提供更安全、更舒适、更便利的医疗护理服务。
比赛现场,15位参赛选手按抽签排序进行项目汇报,从临床遇到的困难及现有产品的缺点到创新解决方案,从项目结构内容介绍到使用方法、使用范围,再结合市场需求分析,每位选手都娓娓道来、自信沉着。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唐晓铃和护士黄娟共同研发的一种多腔可视性鼻肠管,骨科护士长廖化敏研发的多功能康复护理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士王依贵研发的一次性医用保护套均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本次科技创新大赛展品丰富多样、贴近临床,包括医用多功能手环、多腔可视性鼻肠管、改良后的动脉采血压迫止血带、便利静脉输液包、安全取针器、改良的呼吸机管道架、防压力性损伤面罩头带、改良的病员裤等。有的项目产品优化设施布局,构建温馨就诊环境;有的贴近患者,改善服务流程,使医疗服务更加人性化;有的充分结合本科室专业特色,立足实际,落实优质护理要求,改进护理工作中的难题,展现专科护理特色。
硕果累累 成效卓越
经过紧张而精彩的角逐,评委们从展示者的仪表仪容和项目的创新性、实用性、技术性、安全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比。最终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唐晓玲汇报的“一种多腔可视性鼻肠管”和心血管内科护士蒋天凤的“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包”项目共同荣获一等奖。
此次护理科技创新大赛以比赛为导向,激发了我院临床护士的科技创新意识,倡导护士立足实际工作去积极观
察、思考并创新。参赛项目无论大小,均标志着我院临床护士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评判性思维能力的逐步提升,敢于对传统的护理方法和不合理的流程进行分析评判,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问题。
展望未来 任重道远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新时代为医院发展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对我们医疗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重庆市人民医院在成长和革新的过程中,技术创新不可缺席,而具有科技创新精神的医务工作者,是擦亮这张名片不可缺席的一员。作为临床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我们将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夯实科技创新与护理事业基础,撸起袖子加油干!